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鳳玲 1月15日,2018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表示,政府將不再壟斷居住用地,將試點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這句話通俗的表述是,農地可以不經過政府“征地”便直接進入土地市場!稗r民—政府—市場”的關系簡化為“農民—市場”的關系。
確如姜大明所說,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
這個理論創(chuàng)新,是可以穩(wěn)定房價的。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蔡繼明在2017年初介紹,中國目前的國有建設用地約是9萬平方公里,而集體建設用地約是19萬平方公里,約是國有建設用地的2倍。
在19萬平方公里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至少70%是宅基地,約為13萬平方公里。
假設持有宅基地的農戶中,有30%到城市打工,這些打工者在農村的宅基地是閑置狀態(tài)。如果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在集體所有制成員之外流轉,這些閑置不用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通過抵押擔保、出租轉讓以及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進入市場,會對城鎮(zhèn)建設用地起到重要補充,增加供應,有助于穩(wěn)定房價。
但土地制度改革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所以頂層制度設計者給土地制度改革的前綴是“穩(wěn)妥”。
姜大明表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確權才能賦能,前述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土地產權清晰。
當然兩個細節(jié)更值得玩味:一是姜大明表述中均使用了“將”,也就是說,這些探索都是將來式;二是“農村試點工作繼續(xù)延續(xù)1年”,從“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闡述中可以看到,“適度”顯示了頂層制度設計者的謹慎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