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推動出臺的稅制改革產生的影響,還在繼續(xù)發(fā)酵。
聯合國貿發(fā)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jiān)測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美國稅制改革將對全球直接投資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的存量之和占全球FDI總存量的近50%。
《報告》稱,稅改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收益留存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近2萬億美元的海外資金很大一部分回流美國,近期內可能導致美國對外投資負增長;稅改可能致使美國跨國企業(yè)海外投資模式及路徑出現新的調整,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和先進制造業(yè)投資;降低稅率以及資本支出全額計入成本等刺激投資的措施,會一定程度地促進美國吸收外資,并可能導致部分制造業(yè)回歸美國。
但《報告》也稱,從長期看,國際投資格局還可能受到各國競相減稅的影響,美國稅改的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聯合國貿發(fā)組織投資和企業(yè)司司長詹曉寧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美國約有1/4的海外投資集中在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但這些投資的相對較大的份額都是投資于生產性資產,因此流動性不強,不容易匯回。因此,回流美國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將會來自少數國家和地區(qū)。從美國公司海外持有的流動資產的分布看,40%可匯回的資金集中在部分發(fā)達國家和離岸金融中心。
而從《報告》來看,少數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知識產權密集的硅谷精英們,將主要受到影響,并將決定美國稅改的最終影響程度。
全球投資格局巨變美國稅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并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為此,該法案包含了改善美國投資環(huán)境的措施(主要通過減稅和簡化稅制),以及鼓勵跨國公司將海外資金匯回國內并減少某些海外資產或經營活動。一攬子改革還包括針對跨國企業(yè)通過復雜的跨境投資結構避稅的反避稅措施。
《報告》認為,這將對國際投資的流動、存量及結構產生重要影響。稅制改革不僅將影響流入美國的外國投資,還將影響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投資?紤]到外國公司在美外資存量以及美國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存量占全球FDI存量的近一半,稅制改革將對全球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減稅和就業(yè)法案”最重要的改革是將企業(yè)所得稅從35%降至21%。《報告》分析稱,這一措施無疑有利于美國企業(yè),并使美國的名義稅率降到略低于主要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歐盟企業(yè)所得稅平均稅率為22%,OECD國家平均稅率為24%)。
但這一措施本身對國際投資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此前美國復雜的財稅制度給予的許多稅收減免實際上已導致美國企業(yè)的平均有效稅率(AETR)接近OECD的平均水平。而跨國企業(yè)(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和在美國的外國投資者)通過國際網絡進行避稅,其實際稅率遠低于名義稅率。此外,聯合國貿發(fā)組織多年的研究顯示,盡管名義所得稅率可能影響企業(yè)投資決策,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投資決定因素。其他因素,如市場準入、技術和研發(fā)設施、勞動力成本,在企業(y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通常更加重要。所得稅稅率降低14個百分點可能并不足以抵消美國與亞洲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勞動力成本差異。例如,與美國企業(yè)在制造業(yè)投資最多的五個亞洲國家相比,美國制造業(yè)勞動力成本高達它們的3 倍。
詹曉寧從另一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如果公司所得稅率不變,維持在35%,而不是降至21%,那么資本支出全額計入成本的舉措本身對企業(yè)在美投資的激勵效果會更大。此外稅改將利息支出限制在應稅收入30%的上限,這會影響企業(yè)投資的融資。該措施可能會推高高杠桿企業(yè)以及私募股權投資者的資金成本,并對并購交易(包括跨境并購)造成負面影響。此外,該措施還會影響到外國跨國公司對其在美分支機構的內部貸款,以及與此相關的避稅措施。
事實上,《報告》認為,該法案對跨國企業(yè)國際稅收環(huán)境影響最大的措施是從以前的“全球”征稅制度(即對所有美國企業(yè)的全球收入征稅,同時扣除其海外納稅額)轉變?yōu)椤皩俚亍闭鞫愔贫?即只對國內收入征稅)。這使得美國與大多數OECD國家的稅制更加接近。在新的稅制下,美國企業(yè)國外股利將100%予以扣除,即國外盈利不再征稅。
“屬地”征稅制度將使得美國跨國企業(yè)不再需要為了避稅而將大量海外收益留存海外,因此將對美國跨國企業(yè)對外投資產生重要影響。在原有制度下,由于企業(yè)海外收益只有在匯回美國時才需要納稅,這些企業(yè)往往將海外收益留在海外。無限期延遲納稅義務的可能性一直是推動美國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的對外投資存量近一半(3.2萬億美元)由海外累計利潤或留存收益構成。在新的稅制下,美國跨國企業(yè)在海外留存大量收益的動機大為減弱,因此對其海外投資模式可能帶來顯著的影響。
此外,稅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對美國跨國企業(yè)現有的巨額海外留存收益一次性征稅,視同匯回美國(不需要實際匯回),即分別以15.5%和8%的相對優(yōu)惠的稅率對現金留存收益及非現金留存收益(已投資的留存收益)一次性征稅。該措施將對全球投資格局產生重要和直接的影響。
2005年美國“本土投資法”曾經為美國企業(yè)海外收益的匯回提供了一次性稅收減免。該法案要求企業(yè)必須匯回資金,才能享受減稅。因此,當時估計有2/3的可用于遣返的資金(約3000億美元)被匯回美國,導致美國對外投資出現負增長(其余的可能是因為已再投資于非流動性資產或因海外業(yè)務需要而沒有匯回)。
現在,美國跨國企業(yè)的海外留存收益高達3.2萬億美元,包括大約2萬億美元現金,是2005年的7倍左右。如果全部匯回,將導致巨額資金流入美國。但與2005年不同,此次對海外留存收益一次性征稅,并不要求美國企業(yè)必須將資金匯回美國。因此,跨國企業(yè)可能會選擇將一定份額的海外留存收益繼續(xù)留在國外,以便將來用于擴大海外經營或并購,特別是在新興經濟市場獲取更高的收益率。
硅谷精英將是重點
《報告》認為,少數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知識產權密集的硅谷精英們,將主要受到影響,并將決定美國稅改的最終影響程度。
首先,這些措施將主要對高科技、制藥等知識產權密集型跨國企業(yè)造成影響。2017年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顯示,聯合國貿發(fā)組織跨國企業(yè)100強中的高科技跨國公司海外累計留存收益的增速是其他跨國公司的五倍。同時,它們的海外現金持有量幾乎是其海外有形資產的八倍,而其他跨國企業(yè)則是兩倍。而這些高科技跨國企業(yè)的全球平均有效稅率明顯低于其他跨國企業(yè)。
利用跨境特許權收費進行利潤轉移和避稅在各個行業(yè)都十分常見。但美國經濟研究局(BEA)的研究顯示,美國跨國公司對海外分支機構支付的共600億美元的特許權使用費中,350億美元來自高科技企業(yè)。因此,上述措施將影響美國跨國公司全球股權架構及經營活動,進而影響其全球投資模式和路徑。
其次,該措施的最終影響將取決于少數大型跨國公司。美國企業(yè)海外現金的相當一部分都集中在這些跨國公司手中。僅五家高科技公司(蘋果、微軟、思科、谷哥和甲骨文)在海外持有的現金就超過5300億美元,約占美國企業(yè)可匯回流動資產總額的1/4。標準普爾500指數持有現金最多的50家企業(yè)在海外擁有約925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擁有現金最多的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的高科技、制藥、工程及少數消費品公司。
盡管如此,資金回流對美國吸收投資的影響仍難以預測!秷蟾妗贩Q,美國稅改法案在很多方面一直存在爭議。由于稅改細節(jié)尚待進一步澄清,其他國家的反應也尚不確定。美國稅改對國際投資的最終影響目前仍難以量化。
該措施可能導致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減少,但最終影響尚待觀察。海外資金的大規(guī)模匯回可能導致美國對外投資短期內出現負增長,并使美國對外投資存量大幅下降,最高可以減少約2萬億美元,即從目前的6.4萬億美元降至4.5萬億美元。這將對其他國家的外資存量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約有1/4的海外投資集中在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但這些投資的相對較大的份額都是投資于生產性資產,因此流動性不強,不容易匯回!秷蟾妗芬虼祟A計,回流美國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將會來自少數國家和地區(qū)。從美國公司海外持有的流動資產的分布看,40%可匯回的資金集中在部分發(fā)達國家和離岸金融中心。
2005年的“本土投資法”被廣泛批評為跨國公司及其股東的“意外收益”,并沒有導致大量的新增資本支出和就業(yè)。此次稅改也可能導致大部分回流資金將主要以分紅或股票回購等方式返還股東,或用于并購(不會導致新增生產能力的形成)及削減債務。各方對實際刺激效果的預測大相徑庭。稅改的支持者預測將導致大規(guī)模的新增投資,而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其他各方持相對謹慎的立場。應該指出的是,2005年的“本土投資法”沒有伴隨其他改革舉措,而此次稅改包含了對資本設備投資全面抵扣等政策,因此其刺激生產性資產支出的綜合效應可能更加明顯。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特別鏈接: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新華網政府部門交易機構證券期貨四所兩司新聞發(fā)布平臺友情鏈接版權聲明
關于報社關于本站廣告發(fā)布免責條款
中國證券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B2-20180749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證券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B2-20180749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