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畢業(yè)生年薪”不足以呈現(xiàn)真實生活

中國青年報

  近日,多所高校陸續(xù)發(fā)布了2020年畢業(yè)生質量報告,其中的畢業(yè)生薪酬情況備受關注。尤其是“某大學畢業(yè)生平均年薪18萬元”一經發(fā)布,立刻點燃了輿論,在各網絡平臺不斷被討論。

  如果一位大學生剛畢業(yè)就能拿到18萬元年薪,大家大多會表示贊揚和崇拜;假如一所大學一屆畢業(yè)生的平均年薪能達到這個數字,更多的會是驚訝與感嘆。畢竟,對于相當多工作許多年的職場人士來說,將近18萬元的年薪都是非?捎^的收入,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

  “驚嘆”同時,這一數據也催化著部分大學生的焦慮。很多外校學生會感嘆一句“不愧是別人家的大學”,本校學生也紛紛表示“我拖學校后腿了”“我也想像他們一樣強”。壓力、迷茫,是這些留言共同的“旁白音”。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一生的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同輩比較”以及“對未來的未知”,倘若二者疊加,焦慮指數也會飆升。很多大學生對未來的工作、生活等還處于摸索階段。此時,一份畢業(yè)生平均年薪數據擺在他們面前,在對自己與他人的反復對照中,他們難免會感到壓力,甚至自卑。

  不過,對該數據的準確程度還是要打上一個問號。該校2020屆共有8161名畢業(yè)生,調查問卷的最終有效樣本為3709個,僅為45%。樣本本身也不符合隨機抽樣與分層抽樣的原則,據相關負責人透露,部分畢業(yè)生未反饋薪酬數據,而部分高薪酬的畢業(yè)生則較主動填寫了數據。如此看來,這一數據不能說完全準確。

  就算數據真實可靠,一個數字真的能定義畢業(yè)生的生活嗎?薪酬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作為生活中的有機存在,它與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工作壓力等都息息相關,不該被作為單一的量化數據來比較。

  在當下,數據無處不在,一切皆可量化,就是相親見面前也要問一句,“您給自己顏值打幾分?”按照麥克盧漢的觀點,數字作為一種媒介,也建構了我們的思維范式與看待世界的尺度,殊不知,數據在呈現(xiàn)“真實”的同時也在消解“真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年收入20萬元,一定比在三線城市年收入10萬元生活質量更高嗎?想必答案很復雜。

  數據作為孤立、單薄的存在,無法呈現(xiàn)復雜、多元的真實生活;同時,數據是一條只有“高與低”的單向度軸,截除了更多元的選擇與更豐富的追求;而同一個數據之下,也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倘若沉迷于對數字的追求,便很容易忽視自身的獨特性與真實需求,這便是“數據催生焦慮”的重要原因。

  就像在就業(yè)時,薪資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有人選擇“旱澇保收”的穩(wěn)定,有人喜歡“朝九晚五”的輕松,有人想要“體面大方”的聲譽,也有人投身基層,或是扎根貧困縣、貧困村,為使命奮斗,為理想躬行。

  同專業(yè)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出路,不同專業(yè)的發(fā)展方向與“錢景”更是存在差異,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性格、追求、向往也各有不同。與其糾結“畢業(yè)生年薪”的數字,不如先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適合什么。畢竟,薪酬可以量化,生活卻不可以量化,你不是任何平均數據之下的樣本,你只是獨一無二的真實自己。到那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僅僅是一句雞湯。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