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外資保險資管再添新軍 招商信諾資管獲批籌建

涂穎浩每日經濟新聞

  日前,銀保監(jiān)會有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信諾資管)已獲批籌建,這也是第四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此前,工銀安盛資管、交銀康聯(lián)資管、中信保誠資管已于2019年獲批開業(yè)。

  據悉,擁有獨立的資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乎保險公司在項目獲取過程中的優(yōu)先權和成功率,是提高資金運用收益的必經之路。一位已開業(yè)外資保險資管負責人指出:“設立保險資管公司,順應保險行業(yè)資產管理發(fā)展趨勢,提升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yè)化水平,提高資金運用效率,拓寬資金運用渠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綜合性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27家。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17.96萬億元。據業(yè)內估算,四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的資產管理規(guī)模接近3000億元。

  3家外資保險資管開業(yè)

   1月2日,銀保監(jiān)會有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情況時表示,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獲批籌建。這意味著,招商信諾資管有望成為第四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

  招商信諾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家合資壽險公司,注冊資本金28億元,股東招商銀行和信諾北美人壽分別持股50%。截至2018年末,公司總資產約為453億元。

  此前,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2018年成為首個獲批籌建的外資保險資管公司。隨后,交銀康聯(lián)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也相繼獲得批籌。這3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均已于2019年獲批開業(yè)。

  其中,工銀安盛資管由工銀安盛人壽設立,注冊資本1億元,注冊地上海;交銀康聯(lián)資管由交銀康聯(lián)人壽設立,注冊資本1億元,注冊在上海;中信保誠資管由中信保誠人壽設立,注冊資本3億元,注冊在北京。

  據了解,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作為資金管理方,除了交由其管理的大部分保險資金外,還有部分來自銀行資金、養(yǎng)老金及其他資金的業(yè)外資金也交由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統(tǒng)一管理。業(yè)內估算,四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的資產管理規(guī)模接近3000億元。

  對于設立專門的保險資管公司,交銀康聯(lián)資管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把打造長期資金管理能力作為發(fā)展核心,一方面以受托管理母公司資產為起點,建設具備行業(yè)競爭力的資產管理團隊,加強與母公司負債端的協(xié)同;另一方面借助交通銀行和交銀康聯(lián)人壽風險管控的長期經驗,依托品牌、渠道、客戶等方面的綜合優(yōu)勢,積極拓展第三方受托管理業(yè)務!

  借鑒外資保險先進理念

   銀保監(jiān)會相關負責人指出,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fā)、資金運用、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一些先進的理念和經營技術,能夠為國內保險公司提供借鑒,同時對于完善市場體系、豐富消費者的選擇、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也能夠作出積極的貢獻。

  在2019年7月由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保險資金投資股票的總體規(guī)模占我國A股市值的3.1%,是繼公募基金之后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的監(jiān)管比例上限是30%,行業(yè)實際用的是22.64%,跟監(jiān)管的比例上限相比還有7.3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還有一定的政策空間。

  為了更好發(fā)揮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作用,最近一段時間銀保監(jiān)會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支持險資“入市”:包括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的流動性風險,并且在產品投資范圍和權益類資產監(jiān)管比例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主要采用保險公司設立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自主投資兩種方式,分別占比73%和24%,還有少量資金交由業(yè)外受托管理機構(如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進行管理。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17.96萬億元。

  根據國聯(lián)證券報告,反觀美國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結構,從上世紀20年代的不足1%一路增長,最高在2007年達到32.8%,雖然金融危機以來有所波動調整,平均依然保持在30%左右。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放寬股權投資限制,同時允許股權投資比例可達到100%,自此權益資產占比出現(xiàn)高速的大幅提升。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