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
返回首頁

股債共振凈流入 全球資金增配中國資產

范子萌 上海證券報

  中概股、港股、A股齊漲,人民幣匯率回升——近期中國資產集體走強。資產價格的升勢背后,全球資金正增配中國資產。“外資開始重新配置中國資產”“上調中國股票市場評級至超配”……近期,瑞銀、美林美銀等多家外資機構明確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看好。

  市場的積極變換源于海外貨幣環(huán)境好轉、中國資產性價比凸顯、政策預期積極等因素。業(yè)內認為,中國企業(yè)盈利能力、外資配置“中國資產”的熱情修復等因素,有望繼續(xù)支撐中國資產取得不俗表現(xiàn)。

  股債市場連獲加倉

  外資流入共振

  進入5月,中國資本市場漲勢明顯,尤其是港股強勢崛起,領漲全球主要指數(shù)。

  截至5月8日,以恒生綜合指數(shù)(“恒生綜指”)來計算,港股較1月下旬的年內低點已經回升逾20%,在全球主要地區(qū)股市中遙遙領先。而截至5月6日,恒生指數(shù)連續(xù)10個交易日收漲,創(chuàng)下2018年2月以來最長連漲紀錄。

  以港股為代表的市場大反彈背后,全球資金配置中國資產意愿明顯回升?!氨毕蛸Y金一掃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合計凈流出1396億元的頹勢,在一季度合計對A股市場凈買入682億元?!比疸y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表示。據匯豐控股調查統(tǒng)計,超過90%的新興市場基金開始增持中國股市。

  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入實現(xiàn)共振。國際金融協(xié)會(IIF)最新報告顯示,今年3月,中國股市和債市自去年6月以來首次恢復外資凈流入,其中股市流入17億美元,債市流入21億美元。截至今年4月,境外投資者連續(xù)7個月凈買入中國債券。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今年一季度,外資凈增持我國債券416億美元。

  人民幣匯率也“扭頭”回升。5月以來,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收復7.17關口,較節(jié)前最多上漲逾800基點。而此前,在4月的美元強勢風暴中,人民幣相對其他亞洲貨幣展現(xiàn)了更強的定力,匯率波動幅度明顯小于美元等主要貨幣。

  政策風向、資金流向相互交織

  人民幣資產重獲青睞

  外資近期加速回流人民幣資產,得益于多方面因素支撐。

  海外貨幣環(huán)境好轉是重要推手。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近期美聯(lián)儲降息預期回升,全球風險偏好回暖,驅動資金流向包括中國資產在內的新興市場資產。其中,與美元流動性相關性更大的美股中概股和港股更加受益。中國資產當前估值水平相對具有吸引力,為尋求價值投資的國際資本提供了機會。

  此外,新“國九條”等政策積極信號不斷釋放,提振了市場的投資信心。“政策預期在市場中開始展現(xiàn),市場的動作領先于基本面的復蘇?!敝袊y河宏觀研究團隊研報認為,中國資本市場近一波漲幅受到了四個關鍵的市場預期影響:海外貨幣環(huán)境的好轉推動了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配置;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積極政策信號;流動性改善的預期顯著;房地產政策回到了以需求帶動供給的情況,未來房地產政策放松有望加速。

  中國資產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吸引力有望與日俱增

  多家外資機構明確發(fā)聲,看好中國資本市場。

  “現(xiàn)階段A股具備估值低、改革邊際效益較高、投資機會相對廣等多方面優(yōu)勢,值得全球資產配置者重新關注?!甭?lián)博基金資深市場策略師黃森瑋表示,當前,如果國際投資者想要尋找市值夠大、流動性夠充足的股票市場以對沖美國通脹及美元利率若居高不下帶來的風險,A股有望成為分散風險的關鍵市場之一。

  瑞銀證券日前上調中國股票市場評級至超配。美銀美林則在5月1日發(fā)布的報告中稱,最近幾周,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港股,這揭示出更復雜的上漲邏輯。

  中國債券市場也面臨新機遇。廣開首席產業(yè)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在宏觀政策和“三駕馬車”推動下,2024年中國經濟可能達到5.2%左右的增長,中國債券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將與日俱增,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債券尤其是國債將保持較快增長,這將成為境外對華證券投資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展望后市,鐘正生表示,中國企業(yè)盈利能力、外資配置“中國資產”熱情修復等因素,有望繼續(xù)支撐中國資產取得不俗表現(xiàn)。

  機構整體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在海外貨幣政策寬松、外資繼續(xù)流入、中國宏觀經濟數(shù)據超預期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共振下,A股市場風險偏好有望獲提振,主要指數(shù)或在二季度至三季度再上一個臺階。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