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購買理財產品 理財公司紛紛自購為哪般
當前,一個令不少投資者驚訝的現象正在上演:多家理財公司開始“自掏腰包”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
其中,中郵理財發(fā)布公告稱,已將自有資金約6.5億元申購本公司旗下管理的理財產品。光大理財表示,將自購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理財產品不超過2億元。南銀理財則表示,公司已投入自有資金約5億元用于認購、申購公司旗下的理財產品。
針對以上現象,市場上有聲音認為,這是因為銀行理財此前“賠本”了、沒人買了,理財公司這才開始自購產品。需要厘清的是,該觀點屬于誤讀;仡櫣善笔袌,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并非新鮮事。與此類似,理財公司自購理財產品也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
“此次自購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多家理財公司負責人表示,一是對經濟長期向好有信心,二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有信心,三是對自己的投資研究能力有信心。
信心足則預期穩(wěn)。此前,銀行理財市場曾出現預期波動——多款理財產品跌破凈值出現“賠本”。同花順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27日,銀行理財子公司所發(fā)產品的“破凈”數量已達1734款,在已披露凈值數據的11548款產品中占比15%。
“這主要與資本市場的波動有關!闭猩蹄y行常務副行長兼董秘王良表示。進入2022年3月后,國內外權益市場曾出現短期大幅調整,債券市場收益率也低位震蕩,因此,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甚至跌破凈值。
“具體原因有三方面!惫ゃy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一,全球流動性趨緊,美國股票、債券市場波動加劇,海外市場對A股和債券市場形成一定壓力;第二,俄烏地緣沖突加劇了全球的通脹擔憂,避險情緒快速上升;第三,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海外經濟復蘇進程放緩,對一季度經濟活動帶來壓力。
面對市場變化,銀行理財應如何降低收益波動?根據記者了解,多家理財公司正在加緊研究措施,進一步加強資產配置。一方面,根據銀行客戶普遍的低風險配置傾向,加大對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對權益類產品配置的投資研究能力,同時,適當延長相關理財產品的封閉期,相當于延長了投資期限,減少短期市場波動對投資者行為的干擾。
銀行理財不是保本保息嗎?為什么它的收益表現與資本市場波動緊密相關?根據“資管新規(guī)”,銀行理財不再是被異化的存款產品,而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投資收益全部歸投資者所有,損失也全部由投資者承擔,產品不可保本保息、剛性兌付。
因此,銀行理財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guī)”發(fā)布后開始轉型、整改,普遍轉為凈值型產品,投資者每日可看到該產品的凈值變化,緊隨市場或漲或跌。截至2021年12月末,銀行理財已基本完成整改任務。
除了轉型為凈值型產品,銀行理財的估值方法也發(fā)生變化,從攤余成本法變?yōu)槭兄捣。在傳統(tǒng)估值方法之下,先估算手中持有的資產到期時能有多少收益,然后把這個收益平均攤算到每一天,因此凈值波動較小,但并未真實反映出資產價格的變化與風險。整改完成后,銀行理財產品全面采用市值法,產品每日凈值的變動緊隨所投資資產每日收益的變動,因此凈值波動較明顯,但更加真實。
“從長期趨勢看,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占比將會提高!迸d業(yè)銀行行長陶以平表示。由于權益類產品主要投資于股票市場,因此可以預判,銀行理財收益的波動將與股票市場波動愈發(fā)密切。
多位業(yè)內人士表示,接下來,隨著投資者教育逐漸深入,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收益波動的接受度將逐步提升。銀行理財發(fā)展的關鍵,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投資研究能力,尤其要讓投研能力與所投資產的風險程度相匹配,切不可出現“菜鳥還愛玩股票”行為。(記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