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wǎng)
返回首頁

新時代中國調(diào)研行之長三角篇丨黃山腳下“留守”的上海人

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 題:黃山腳下“留守”的上海人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馬欣然、汪海月

  陽春時節(jié),驅車沿黃山東麓南行,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譚家橋出口下高速,一塊刻有“東黃山”字樣的石頭靜靜矗立,前方紅磚木頂?shù)暮E山ㄖ透叽蠓泵艿姆▏嗤u漸映入眼簾。走近一看,建筑門牌上刻著“同心里”“知心里”等名稱,和上海里弄相差無幾。

  滋養(yǎng)于皖地山水、暈染出海派風情,這里是距上海400多公里的“飛地”黃山茶林場,被人們親切稱為“安徽小上?!薄?/p>

  圖為黃山茶林場主干道街景。新華社記者汪海月 攝

  自20世紀60年代劃歸上海管轄后,這塊約5000畝的“飛地”曾迎來近萬名上海知青開墾創(chuàng)業(yè)。然而此后10余年間,大批知青和茶林場職工陸續(xù)返鄉(xiāng),“不沿邊不靠?!钡纳絽^(qū)小城一度人去房空、土地荒蕪。

  守著綠水青山,如何贏得金山銀山?

  最先謀變的是交通。

  “過去回上海一趟不容易?!笔着袄现唷薄⒛杲?0歲的吳一珍說,“要先到譚家橋長途汽車站等班車,前往蕪湖、屯溪再轉車,顛兩天一夜才算結束?!?/p>

  “近10年來,高速修好了,杭黃高鐵也通車了,回上海單程也就3小時左右?!秉S山茶林場退休職工徐衛(wèi)告訴記者,媳婦、兒子都在上海務工,自己大概一個月回去一趟,“如果想給家人朋友寄新鮮山貨,隔天就能到,省得跑腿了”。

  交通蝶變帶來人氣財氣,新變化由此發(fā)生。

  “茶文化、海派文化、知青文化是當?shù)亟鹈?,光是上海文旅消費的溢出效應,就夠‘吃個半飽’。”黃山茶林場所在的譚家橋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赟說,2023年全鎮(zhèn)接待旅客37.9萬人次,未來將繼續(xù)打造“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度假旅游”為特色的現(xiàn)代農(nóng)旅綜合體。

  4月9日,來自江蘇的游客在黃山茶林場觀看炒茶制作。新華社記者馬欣然 攝

  在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經(jīng)理吳墩蘭看來,小地方也蘊藏著大流量的可能性。

  “前幾年這里舉辦的國際越野跑賽,吸引不少外國選手參與,知名度打出來了?!彼f,“現(xiàn)在一到暑假,來露營采茶的中小學生非常多,有時工作日也能滿房?!?/p>

  臨近正午,旅舍向北幾百米,88歲的村民羅來春在家中小院的躺椅上曬太陽。身后,“90后”社區(qū)居委會干部邱哲煒正幫忙把老人的衣物掛在晾衣架上。

  4年前,上海人邱哲煒在大學畢業(yè)后來到茶林場工作,與3位上海老鄉(xiāng)一道駐扎在此,從“老上海人”變?yōu)椤靶曼S山人”。

  照料30多位孤寡老人只是基層工作的其中一項,巡山護茶、護林防火等工作千頭萬緒,幾個月才能回上海一趟看望家人,對他們而言已是常態(tài)。

  4月9日,黃山茶林場社區(qū)居委會干部邱哲煒在街道走訪。新華社記者馬欣然 攝

  “這里雖然離上海城區(qū)挺遠,但各方面都挺方便,啥也不用擔心。”一路上,當記者問起有沒有外地人主動來茶林場就業(yè),邱哲煒說以前有幾位外地大學生想來應聘酒店管理崗位,但最后沒能成行的理由無一例外:“家里人覺得太遠”。

  “以后應該行了?!彼判臐M滿地說,“茶飲、康養(yǎng)、自駕游等新風口疊加,‘飛地’肯定能‘飛’得更高?!?/p>

中證網(wǎng)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jīng)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