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證銳評】2018年OMO凈回籠近萬億 資金面緣何顯著改善

張勤峰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12月28日,央行放量開展2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實現流動性凈投放2200億元,連續(xù)兩日實施凈投放,穩(wěn)定年末資金面的意圖明顯。雖然2018年還剩下一個操作日,但全年操作大勢已定——預計全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OMO)實現凈回籠近1萬億元。然而,2018年資金面明顯改善、市場利率大幅下行,這背后有何玄機?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8日,2018年央行共開展逆回購操作106100億元,共開展MLF操作49510億元,合計投放153110億元;同期共有112500億元央行逆回購、54020億元MLF到期,到期回籠量為166520億元。假設12月29日央行不開展操作,全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實現凈回籠10910億元,即便29日開展操作,也難以扭轉全年凈回籠的格局,這將是最近十年來OMO首次出現年度凈回籠。

  從操作量上看,回購交易仍然是2018年公開市場操作的主力品種。但結合到期回籠量來看,回購工具在央行流動性投放中的占比在下滑。數據顯示,2018年央行通過逆回購操作實現資金凈回籠6400億元,通過MLF操作實現資金凈回籠4510億元,MLF操作力度相對提升。

  與此同時,公開市場回購交易時開時停,操作頻率較往年大幅降低。截至12月28日,2018年央行共在182個工作日開展了公開市場逆回購或MLF操作,其中逆回購操作的次數為94次。統計顯示,2017年央行開展逆回購的次數多達175次,2016年多達236次。2018年,MLF操作則延續(xù)按月操作慣例,全年共開展MLF操作17次。

  在逆回購操作力度相對降低、頻次相對下降的背后,是央行資金投放的期限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央行轉向通過降準、MLF等增加中、長期流動性投放,降低了對短期流動性投放,鎖短放長成為2018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最顯著特征。

  與2016年四季度,央行通過鎖短放長促使金融體系內部去杠桿不同。2018年,央行再度實施鎖短放長,主要是通過降準和MLF來實現的,其目的在于增加中期流動性投放,在對沖外匯占款下滑的同時,減輕金融體系資金供求期限錯配,提升流動性內在穩(wěn)定性。

  通常來說,長期流動性對于穩(wěn)定市場資金面和交易者預期的效果更好,尤其是降準帶來的低成本資金可明顯拉低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因此,盡管2018年央行通過公開市場進行了大規(guī)模凈回籠,但央行通過多種手段增加了流動性供給,市場資金面依然出現了較明顯的改善、市場利率出現了較明顯下行。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