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多家上市公司斥資32.9億元認購信托產品
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上市公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資收益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理財產品筆數及金額較去年同期均呈現下降趨勢。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6月30日,年內累計有26家上市公司發(fā)布相關公告,認購信托理財產品共計83筆,認購金額累計達32.9億元。而2023年同期,共有29家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理財產品共計115筆,認購金額累計達59.44億元。
南開大學金融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上市公司對信托理財市場整體謹慎的態(tài)度。
年內認購信托理財產品的26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公司先后多次認購信托理財產品。其中,正丹股份、永安藥業(yè)、百大集團等11家公司累計購買信托產品超億元。具體來看,其中認購金額最高的是巖山科技,達7.5億元;其次是迪阿股份,認購金額達4.76億元;網宿科技、銳奇股份、冰川網絡累計認購信托產品金額均超2億元。
從預計年化收益率來看,年內上市公司認購的信托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多在3%至5%之間。其中,僅有百大集團認購的“陜國投—星石2301096號高新控股03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預計年化收益率達到6%。而在去年同期,共有14筆認購產品的預計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其中,南都物業(yè)認購的“中原信托—卓越20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預計年化收益率高達8.71%。
對此,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長周期、高收益的非標產品較少,疊加標品產品的收益率有所下行,導致信托產品的競爭力下滑。所以,當前階段,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動力有所不足。
從投資期限來看,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認購贖回周期較短信托產品的頻度明顯增加。數據顯示,上半年的83筆交易中,有31筆產品的贖回周期較短。根據信托產品名稱來看,多款產品包含“周周隨鑫”“周周成長”“周周開”“日利寶”“天利寶”“匯益7天”等字樣。上述產品存在每個交易日可贖回或每周固定日期可贖回等多種贖回周期。例如,正丹股份出資6350萬元認購的“恒信日鑫120號—日利寶8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每個交易日開放贖回。
對此,田利輝表示,短期產品具有更好的流動性,基于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上市公司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能夠快速贖回、調整投資策略的短期產品。
另外,數據顯示,上半年的83筆交易中,有57筆交易的協議簽署方為信托公司、25筆交易的協議簽署方為券商,另有1筆交易的協議簽署方為銀行。同比來看,2023年上半年,尚有6筆交易的協議簽署方為銀行。
對于此項數據的變化,田利輝認為,交易的協議簽署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具體渠道。目前,銀行渠道的銷售越發(fā)走低,一定程度上與信托公司大力自建產品銷售渠道有關,信托公司通過優(yōu)化產品設計、提高服務質量、降低銷售成本等方式,增強了銷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