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滬市公司監(jiān)管銳評第二十四期 | 市場的力量:退市制度改革小史

祁豆豆上海證券報

  在A股市場,有幾件事的話題熱度永遠居高不下,比如上市、退市、再融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事宏觀上與市場生態(tài)密不可分,微觀上與公司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就拿退市來說,年年議論不少,真要有定論卻不那么容易。這兩年,退市卻在潛移默化中出現了新變化、開出了新局面。今年以來,華業(yè)資本、保千里和華銳風電先后宣告揮別A股。再看剛過去的2019年,創(chuàng)下了史上兩市退市公司最多的紀錄,共有13家公司退市。2012年首設的面值退市指標,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2019年卻有近半數退市公司因此而退。一時之間,市場曾苦無良策的退市常態(tài)化漸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勢。

  走到今天,出口端的吐故納新終有了常態(tài)化的眉目,意味著市場已在渾然不覺間成長到了新階段。實際上,退市常態(tài)化之難,并不在于制度設計本身,而在于構筑與之相適應的市場基礎和市場共識;仡櫰饋,A股退市制度已有近20年的歷史,大致經歷了四輪改革。其中要義,還是市場的問題靠市場來解決。2001年,退市制度落地生根,建立了以凈利潤為核心的退市標準,明確了風險警示、暫停上市、終止上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10年后,被譽為“史上最嚴退市制度”于2012年出臺,財務退市指標得以完善,面值退市指標首次推出。這之后,2014年和2018年又歷經兩輪改革,主動退市、重大違法退市等制度相繼問世。或許有人會問,退市改革歷經20年,境外早有成熟經驗,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這是因為一項制度要真正在實踐中推行,離不開與之相契合的市場基礎和市場共識。20年來,退市制度改革,也正是在市場基礎的優(yōu)化夯實和市場共識的凝聚深化中,步步為營、層層推進。

  退市制度改革的每一步,都印證了這個道理。市場創(chuàng)立之初,大家都覺得上市公司是“寶貝”,腦海里基本沒有“退市”一說,真要退下去也沒人能接受。隨著市場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意見認識到,上市公司不只有“寶貝”,還有劣跡斑斑的“空殼”,不讓其退下去,市場秩序就難以得到有效維護。但即便如此,起初也只推出了并不直接退市的PT制度。區(qū)別于正常公司,PT公司每周五集中競價1次,原指望能實現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卻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更出現了集中炒作。眾所期盼之下,2001年的退市制度橫空出世,基本確立了3年虧暫停、4年虧退市的標準。延續(xù)至今的退市環(huán)節(jié)也首次“亮相”,即風險警示、暫停上市、終止上市。當年,滬市PT水仙即因“四連虧”被強制摘牌,開啟了A股市場的退市大門。

  此后10年,這扇門卻并未如想象中大開大合,兩市強制退市公司僅45家。這期間,不少意見提出退市能不能加快一些、指標能不能豐富一點。這些聲音看到了退市的“難”,卻沒太深究這份“難”背后的深層原因。與退市的“難”相對的,正是上市的“難”。正因為上市不易,殼資源才會如此稀缺,其價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投資者方面,“買者自負”理念尚不成熟,動輒找政府的“思維定式”仍不少見。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每次說到退市改革,大家都旗幟鮮明地認為要改、要嚴、要一退到底;一旦落實到個案,卻這個覺得要審慎,那個認為情況不一樣。上市公司使出渾身解數規(guī)避退市,各路資本和地方政府也樂于投入種種資源拯救公司于水火。這個過程中,很多投資者也愿意為那些“烏雞變鳳凰”的故事買單。于是乎,變賣資產、政府補貼成了慣用“套路”,會計處理的花樣“財”技屢見不鮮,破產重整、借殼上市等想象空間甚廣的“名頭”也層出不窮。即便到了2012年,仍然有“中國好同學”捐贈資產挽救退市博元的“好戲”。這也就不難理解,何以不少公司屢次走到退市邊緣,卻又每每“安全降落”。

  制度建立了,但退市的難題仍未完全破解。尤其是股權分置改革后,控股股東所持股權估值和流動性大幅提升,市值驅動下規(guī)避退市的動機愈加強烈。2007年后,長達數年滬市再沒出現一家強制退市公司。到了2012年,兩市已經殘留一批長期停而不退、僵而不死的公司,時稱“不死鳥”。加大退市力度,成為各方共識。退市制度又迎來新一輪的全新變革。這次改革,最重要的是明確了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確立了常態(tài)化的目標。指標上,完善財務類指標、新設市場類指標。程序上,不再允許公司利用補充材料的環(huán)節(jié)無限延期,設置了30個交易日的剛性時限要求。配套制度上,新設風險警示板、引入退市整理期、建立重新上市制度,形成可上可下的完整退市鏈條。2014年,滬市時隔6年再次出現首家強制退市企業(yè)*ST長油。

  2012年的改革,明確了退市的大方向,建立了體系化的退市制度。但執(zhí)行下來,真正退市的公司依然寥寥無幾,一些新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尤其對退市情形的規(guī)定不夠全面、重大違法公司難以及時出清等,市場改革的呼聲頗高。2014年,新一輪的退市改革再次啟動,主動退市和重大違法退市應運而生。新制度下,2015年,滬市*ST二重成為首單主動退市公司,創(chuàng)新性地給予股東現金選擇權,退市進程波瀾不驚。2016年,*ST博元為完成股改業(yè)績承諾,曝出票據造假,查實后成為重大信息披露違法退市的首單實踐,形成強大市場威懾。此后,2018年退市制度又再次調整優(yōu)化,重大違法退市的認定標準和適用范圍得以更加清晰、更具可操作性。

  一路走來,靜水深流。制度的改革也在引導、重構著市場的基礎?捎^察的現象是,近3年來ST板塊指數跌幅顯著高于大盤,3年年均跌幅偏離值在-21%左右。這意味著,市場估值正在走向新的均衡,質高者價優(yōu)、質劣者價低。近兩年,面值退市公司的顯著增多,也正是這樣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這背后,是投資者在真正“用腳投票”,以市場的力量而非監(jiān)管的主導,形成能上能下的市場基礎運行機制。但這并不表明,市場的出口端改革已經完成,F在大家還不滿意的,是那些普遍認為該退的公司還有不少沒能及時退出市場,每年退市公司的家數仍然不多,退市的程序鏈條依然較長?梢韵胍,下一步的退市改革也會著力于此。值得一提的是,新證券法已經在3月1日正式生效,授權交易所制定退市相關業(yè)務規(guī)則,在退市制度上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這既是對前期退市市場化改革的充分認可,也體現出對后續(xù)改革的信心和期許。

  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改革,往往會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也常常需要破除舊有觀念。退市制度改革亦如是,在力度上有輕有重,在節(jié)奏上可急可緩,但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方向不能改變。要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辦法,來夯實市場基礎、凝聚市場共識。近日,國務院發(fā)布專門意見,要求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對資本市場而言,已明確要改革完善股票市場發(fā)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在這樣的東風下,相信新一輪的退市制度改革將加快邁出步伐,資本市場出口端的建設也會展現出更全新的格局。

中國證券報金牛投資者教育基地聲明:凡中國證券報金牛投資者教育基地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投教基地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投教基地贊同其觀點,中國證券報金牛投資者教育基地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